河北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协会是由河北省科学院、燕山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经贸大学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及我省大型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发起,由省政府社会组织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 服务赋能我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法规政策体系,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性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协会的主要工作思路是,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在河北省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联合社会各界力量,把绿色化、 低碳化、循环化“三化合一”理念融入到资源开发、产品制造、商品流通、产品消费和废弃产品回收再利用的全过程,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面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当好企业、社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为政府决策和政策落地提供支撑,为经济社会特别是企业高质量发展,在决策咨询、政策扶持、招商引资、宣传培训、示范试点、项目申报、科技创新、工艺和设备改进、绿色制造、两化融合、质量标准、品牌策划、产品销售、绿色节能降碳改造、清洁生产、循环发展等方面提供全面的一站式优质服务支撑。
一、协会宗旨
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等方面提供支撑,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生产方式数字化等“六个转型”,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任务(业务领域)
(一)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聚焦低碳与碳排放、节能和能效提升、节水和水效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企业和园区采用先进适用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进行技术改造。以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等设备为重点,加强工业节能诊断服务,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提高能效水平。
推动工业碳达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的工作部署,在实施工业低碳发展工程,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企业流程降碳,工艺降碳,原料替代,生产过程降碳;发展绿色低碳材料,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减碳;低成本碳捕集封存、二氧化碳资源化转化利用等方面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
开发推广先进绿色低碳循环技术。围绕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发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高效储能、能源电子、先进制氢储氢用氢、碳捕集 利用封存、温和条件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前瞻性、战略性、 颠覆性低碳技术。推进先进适用节能低碳技术产业化应用。建立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低碳技术推广机制。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试点示范。推动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实施以氢冶炼及氢储能、近零排放、二氧化碳大规模捕集和高值 化利用等为代表的绿色降碳示范项目。支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绿色园区推广综合能源系统建设,推动园区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多元储能、高效热泵、 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系统等。推动工业余热余能梯级和多能互补综合利用,推动“近零碳园区”“无废园区”创建。
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业互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绿色制造、环境及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应用,推动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组织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节能改造、循环化发展相关设备、产品、技术和工程的评价、示范和推广;推广“互联网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模式。 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数据平台,统筹节能低碳、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基础数据,开展能耗、水耗、碳排放、综合利用、绿色制造体系分析评价,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二)推动绿色新兴产业发展。
新能源产业加快风光火储互补、先进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发展高端光伏风电设备、智能电网装备;加速氢能产业规模化、商业化进程,发展风光电制氢,依托焦化。新材料产业聚焦铁基、碳基、硅基和生物基新材料等领域,重点发展先进金属材料、钒钛新材料、碳基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绿色化工新材料等。储能产业探索开展相变储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储热、储冷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新能源汽车产业突破高安全动力电池、高效驱动电机、高性能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完善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及相关配套产业链。绿色大数据中心发展高密度集成高效电子信息设备、新型机房精密空调、液冷、机柜模块化等节能装备。
(三)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推进大宗工业固废在有价组分提取、建材生产、筑路、生态修复等领域的规模化利用。提升工业固废在生产纤维材料、微晶玻璃、超细化填料、低碳水泥、固废基高性能混凝土、预制件、节能型建筑材料等领域的高值化利用水平。推进水泥窑、冶炼窑炉协同处置医疗废物、危险废物、生活垃圾等。培育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领跑者”企业、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和创新平台。
推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及拆解利用行业发展。支持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全产业链共享的动力电池回收、性能检测评价、梯次利用、有价组份再生利用体系,健全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可追溯机制。
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提升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文办设备等再制造水平,推动盾构机、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再制造产业发展,推广应用无损检测、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再制造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专业化再制造旧件回收企业。开展再制造产品认定,支持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建设。
实施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报废汽车逆向回收利用体系,在汽车生产企业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开展绿色选材,推行绿色采购,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强化绿色生产,采用绿色包装。推进汽车行业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示范,培育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标杆企业。
(四)推进清洁生产改造
推广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培育清洁生产标杆企业。
(五)提高绿色制造能力
构建绿色制造创新体系。加快绿色核心技术攻关,在工业绿色低碳循环领域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低碳、节能、节水、环保、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共性技术研发,开展减碳、零碳和负碳技术综合性示范。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动力、高效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有害物质替代与减量化、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突破及产业化发展。加强国际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推广应用绿色制造先进技术和装备。
推进绿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绿色制造服务供应商,提供绿色发展系统金沙澳门官网的解决方案。面向重点领域提供咨询、检测、评估、认定、审计、培训等一揽子服务。
推进绿色制造标准建设。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工作。
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程。在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创建、绿色园区创建、绿色供应链打造等方面提供支撑。
(六)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发展高效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加大先进节能低碳环保技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力度,发展高效锅炉、汽轮机和燃气轮机、高效气化装备、非晶合金变压器。大力发展高效风机、水泵、空压机、空气源热泵、等高效节能设备,支持低碳零碳负碳和存储技术装备工程化攻关和高效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环境监测、除尘、脱硫脱硝、烟气治理等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和推广应用。支持污水深度处理、高通量持久耐用膜材料和组件、工业高盐废水处理、高浓度污水处理等装备的开发应用。支持污染土壤原位稳定剂、异位固定剂,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安全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土壤修复技术与产品研发生产。
支持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培育综合性节能服务企业,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模式。推广第三方治理、监测、综合环境分析、环境调查与评估等服务新模式。实施节能环保产业壮大工程,培育“链主”企业。
(七)发展绿色金融。
推动金融机构开发针对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绿色建材与新能源汽车生产应用、绿色产品推广等方面的金融产品。探索将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特许经营收费权等纳入融资质押担保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中长期绿色债券,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支持社会资本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引导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向绿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
(八)发展绿色建筑。
推动发展绿色建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装配式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发展,推动绿色建材应用。支持研发和推广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服务。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推动与绿色建筑发展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工业化技术的结合。推动提升建筑智能化水平。
(九)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绿色低碳循环化水平。
推进产业聚集发展,依据关联性构建循环产业链条,推进能源资源共享输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循环耦合。深入实施既有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搭建能源互济、资源共享、废物协同处置的公共平台,促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废物综合利用。
(十)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
推进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和光伏发电应用基地建设;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光热发电;推进坝上氢能基地、国家氢能示范城市和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群建设;推广分布式储能示范;推动农村分布式光伏、生物质能源发展;推动钢铁、焦化等行业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在钢铁、火电等行业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点等方面对政府和企业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
(十一)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升级。
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置能力,服务垃圾焚烧发电设施建设,推动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设施建设,推进化工等园区配套建设集中贮存、预处理和再利用处置设施。推动全省危险废物智能化环境监管平台建设,加快餐厨垃圾收运处体系建设。
(十二)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推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循环融合发展。构建农、林、牧、渔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进农业农村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置资源化。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